close
【文/張靜慧、李佳欣】
作家王文華發現,工作會變成負擔、壓力,原因之一是:很多人在做「別人」認為我們應該做的工作,而不是自己真心喜歡、適合的工作。
1.把自己放對位置
他坦言,頂著美國史丹福大學企管碩士的學歷,他也曾去做別人期望中的工作,但捫心自問,他做得很痛苦。直到現在他還是會自問:「我把自己放對位置了嗎?」不斷探索、修正。
怎樣才算「自己喜歡的工作」?他形容,事半功倍(別人需一小時,你只需半小時就做得好)、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工作,就是適合自己的。他認為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的觀念未必適用,即使要拚工作,也應該在揮灑自如中拚,能達到「忙而不勞」的境界是最理想的:雖然忙,但心裡不苦,也沒有無奈。
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說,有些人工作得很累,每天都要掙扎再三,很難起床,上班變成折磨。他觀察,他們是被自己困住了:不喜歡現在的工作,但又不嘗試改變;試都沒試,就告訴自己「不可能」。「其實換部門、留職停薪、換工作都是選項,不要把自己框住了。」
尋找能激發熱情的工作
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在《工作DNA》中提到如何尋找一份心愛的工作:傾聽內心的聲音,看看哪個工作才能激起我們的熱情,或者值得我們構思一個未來十年的夢想。
發揮優點,改進缺點
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在《總裁獅子心》中指出,找工作、發展自己的能力之前,一定要先認清自己,注視著自己的優點,同時也注視著缺點,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。
選擇你所愛,也要愛你所選的
當你找到心愛的工作,即使偶爾加班,也甘之如飴,而且你會想辦法找到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,這樣才能長久。
2.尋找鬆緊適中的韻律
很多人以為最好過著「英英美代子」(閒閒沒事)的生活才不會有壓力、不會過勞,但施嫈瑜說,她在診間看到不少退休族群、不需忙家事的家庭主婦能量無處發揮,一樣有疲勞症狀。「零壓力不一定是好事,找到鬆緊、忙閒適中的律動最重要。」比如清朝的乾隆皇,處理政務之餘也愛賞玩藝術品、舞文弄墨,還三不五時下江南,一樣能創造盛世。
邱永林說,疲勞、過勞與對壓力的感受有關,而「壓力感受=壓力源÷活力源」,想辦法控制壓力源,同時增加活力源,就不會覺得壓力那麼大。
以他為例,當諮商所擴張時,工作量增加,他一度感到倦怠。有一天,他腦中突然閃現老子的話「治大國若烹小鮮」,靈機一動,他去報名了半天的麵包烘焙課,沒想到這個學習經驗竟完全可以運用在工作上,比如要有明確的目標(要做麵包還是做吐司);而最後無論成品做出來如何,都要接受,就像工作,有時已經盡力,但結果並不令人滿意,就告訴自己「享受那個努力的過程」也很棒。
隨時隨地,放鬆一下
如果走得開,每天下午三、四點不妨離開辦公室一會兒,喘口氣,如果附近有公園綠地可去坐坐。下班的路上可閉目養神或聽聽音樂,幫助自己跳脫工作模式,轉換到家庭模式。
找回週末
西方早有「work hard, play hard」(努力工作、努力玩)的觀念,平時認真打拚,週末充分休息是道德的。關掉手機與電腦,把週末還給自己吧,你會發現星期一不再是憂鬱日,而是活力日。
用勞力平衡勞心
王文華說,瑜伽的動作講究平衡,做了ㄇ字形的動作,就要做另一個Ⅴ字形的動作來平衡;生活也是,如果做靜態、室內工作的人,休閒時就多去戶外運動。他就很喜歡接觸大自然,常去爬山流汗。
3.找槓桿,別爆肝
作家王文華妙喻:假設他有一天急著要買一本《康健雜誌》,第一家書店賣完了、第二家也賣完了,他可以繼續一家一家找下去,但如果他停下來想想,可能會想出更有效率的方式,比如:他以前接受過《康健雜誌》記者的採訪,何不打個電話給她,請她寄一本給我?
他看到很多上班族花很多時間「做」,卻花太少時間「想」,所以會忙到爆肝,建議找槓桿,先花些時間思考怎麼做最有效率,work smart(聰明工作)比盲目埋頭苦幹重要。對主管階層來說,「充分授權」是重要的槓桿,也是避免過勞的方法。王文華認為,主管應該多花時間在管理上,包括找人才、激勵同仁、規劃大方向,而不是花時間在做部屬該做的事。
邱永林說,很多主管在做「緊急卻不重要的事」,忙到沒有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。他以前也是如此,他的手機曾經每小時響三、四次,同仁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問他。有一天,同仁又來電問:「我們要去企業開課,休息時間要排在9:50~10:00還是10:00~10:10?」邱永林突然覺得不對,同仁的問題愈來愈瑣碎,明明可以自行處理的事也要問他,不但沒有效率,同仁也沒有成長。而且公司如果要靠少數幾個「強人」才能運作,沒有培養一個隊伍的接班人,恐怕很難長久。
他從兩歲兒子得到啟發。兒子剛學自己吃飯,弄得滿桌子都是飯菜、衣服也弄髒了,父母實在很想衝上去餵他吃,但必須忍耐下來,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,否則要餵他到幾歲?如果不給他機會練習、犯錯,他就永遠學不會。所以,後來同仁再來電,如果他認為這是同仁可以自行解決的事,他會反問:「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?」自此之後,邱永林的手機響的次數愈來愈少,「現在常常一整天一次都沒響,」他笑說。
判斷重點,按部就班
每天開始工作前,可列出今天的工作重點,依輕重緩急一一完成。不過微軟創辦人比爾.蓋茲的經驗發現,每人每天大概只能做7件重要的事,超過7件就不必列了;而且也不是每件事都一定要「今天」完成。
降低干擾,全神貫注
處理重要工作時不妨關掉手機,也可以暫停電腦網路連線,免得上網瀏覽一些無關的資訊,甚至可以關上門,確保有一段時間不受干擾。專心工作兩、三個小時,效益遠遠超過拖拖拉拉地工作一整天,更不用苦苦加班。
跑在時間前面
Deadline(截止期限)是許多上班族的一大壓力。可把大的工作分為幾個子目標,然後從截止期限反推回來,訂出每個子目標完成的日期,就不會不知道從哪裡著手,也避免把所有工作壓縮在截止日前。
作家王文華發現,工作會變成負擔、壓力,原因之一是:很多人在做「別人」認為我們應該做的工作,而不是自己真心喜歡、適合的工作。
1.把自己放對位置
他坦言,頂著美國史丹福大學企管碩士的學歷,他也曾去做別人期望中的工作,但捫心自問,他做得很痛苦。直到現在他還是會自問:「我把自己放對位置了嗎?」不斷探索、修正。
怎樣才算「自己喜歡的工作」?他形容,事半功倍(別人需一小時,你只需半小時就做得好)、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工作,就是適合自己的。他認為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的觀念未必適用,即使要拚工作,也應該在揮灑自如中拚,能達到「忙而不勞」的境界是最理想的:雖然忙,但心裡不苦,也沒有無奈。
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說,有些人工作得很累,每天都要掙扎再三,很難起床,上班變成折磨。他觀察,他們是被自己困住了:不喜歡現在的工作,但又不嘗試改變;試都沒試,就告訴自己「不可能」。「其實換部門、留職停薪、換工作都是選項,不要把自己框住了。」
尋找能激發熱情的工作
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在《工作DNA》中提到如何尋找一份心愛的工作:傾聽內心的聲音,看看哪個工作才能激起我們的熱情,或者值得我們構思一個未來十年的夢想。
發揮優點,改進缺點
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在《總裁獅子心》中指出,找工作、發展自己的能力之前,一定要先認清自己,注視著自己的優點,同時也注視著缺點,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。
選擇你所愛,也要愛你所選的
當你找到心愛的工作,即使偶爾加班,也甘之如飴,而且你會想辦法找到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,這樣才能長久。
2.尋找鬆緊適中的韻律
很多人以為最好過著「英英美代子」(閒閒沒事)的生活才不會有壓力、不會過勞,但施嫈瑜說,她在診間看到不少退休族群、不需忙家事的家庭主婦能量無處發揮,一樣有疲勞症狀。「零壓力不一定是好事,找到鬆緊、忙閒適中的律動最重要。」比如清朝的乾隆皇,處理政務之餘也愛賞玩藝術品、舞文弄墨,還三不五時下江南,一樣能創造盛世。
邱永林說,疲勞、過勞與對壓力的感受有關,而「壓力感受=壓力源÷活力源」,想辦法控制壓力源,同時增加活力源,就不會覺得壓力那麼大。
以他為例,當諮商所擴張時,工作量增加,他一度感到倦怠。有一天,他腦中突然閃現老子的話「治大國若烹小鮮」,靈機一動,他去報名了半天的麵包烘焙課,沒想到這個學習經驗竟完全可以運用在工作上,比如要有明確的目標(要做麵包還是做吐司);而最後無論成品做出來如何,都要接受,就像工作,有時已經盡力,但結果並不令人滿意,就告訴自己「享受那個努力的過程」也很棒。
隨時隨地,放鬆一下
如果走得開,每天下午三、四點不妨離開辦公室一會兒,喘口氣,如果附近有公園綠地可去坐坐。下班的路上可閉目養神或聽聽音樂,幫助自己跳脫工作模式,轉換到家庭模式。
找回週末
西方早有「work hard, play hard」(努力工作、努力玩)的觀念,平時認真打拚,週末充分休息是道德的。關掉手機與電腦,把週末還給自己吧,你會發現星期一不再是憂鬱日,而是活力日。
用勞力平衡勞心
王文華說,瑜伽的動作講究平衡,做了ㄇ字形的動作,就要做另一個Ⅴ字形的動作來平衡;生活也是,如果做靜態、室內工作的人,休閒時就多去戶外運動。他就很喜歡接觸大自然,常去爬山流汗。
3.找槓桿,別爆肝
作家王文華妙喻:假設他有一天急著要買一本《康健雜誌》,第一家書店賣完了、第二家也賣完了,他可以繼續一家一家找下去,但如果他停下來想想,可能會想出更有效率的方式,比如:他以前接受過《康健雜誌》記者的採訪,何不打個電話給她,請她寄一本給我?
他看到很多上班族花很多時間「做」,卻花太少時間「想」,所以會忙到爆肝,建議找槓桿,先花些時間思考怎麼做最有效率,work smart(聰明工作)比盲目埋頭苦幹重要。對主管階層來說,「充分授權」是重要的槓桿,也是避免過勞的方法。王文華認為,主管應該多花時間在管理上,包括找人才、激勵同仁、規劃大方向,而不是花時間在做部屬該做的事。
邱永林說,很多主管在做「緊急卻不重要的事」,忙到沒有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。他以前也是如此,他的手機曾經每小時響三、四次,同仁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問他。有一天,同仁又來電問:「我們要去企業開課,休息時間要排在9:50~10:00還是10:00~10:10?」邱永林突然覺得不對,同仁的問題愈來愈瑣碎,明明可以自行處理的事也要問他,不但沒有效率,同仁也沒有成長。而且公司如果要靠少數幾個「強人」才能運作,沒有培養一個隊伍的接班人,恐怕很難長久。
他從兩歲兒子得到啟發。兒子剛學自己吃飯,弄得滿桌子都是飯菜、衣服也弄髒了,父母實在很想衝上去餵他吃,但必須忍耐下來,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,否則要餵他到幾歲?如果不給他機會練習、犯錯,他就永遠學不會。所以,後來同仁再來電,如果他認為這是同仁可以自行解決的事,他會反問:「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?」自此之後,邱永林的手機響的次數愈來愈少,「現在常常一整天一次都沒響,」他笑說。
判斷重點,按部就班
每天開始工作前,可列出今天的工作重點,依輕重緩急一一完成。不過微軟創辦人比爾.蓋茲的經驗發現,每人每天大概只能做7件重要的事,超過7件就不必列了;而且也不是每件事都一定要「今天」完成。
降低干擾,全神貫注
處理重要工作時不妨關掉手機,也可以暫停電腦網路連線,免得上網瀏覽一些無關的資訊,甚至可以關上門,確保有一段時間不受干擾。專心工作兩、三個小時,效益遠遠超過拖拖拉拉地工作一整天,更不用苦苦加班。
跑在時間前面
Deadline(截止期限)是許多上班族的一大壓力。可把大的工作分為幾個子目標,然後從截止期限反推回來,訂出每個子目標完成的日期,就不會不知道從哪裡著手,也避免把所有工作壓縮在截止日前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